瞭解美股投資,掌握獲利機會☆本站內容為個人投資心得,請自行評估投資風險☆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美國最大連鎖醫院營運商-HCA Holdings Inc(代號:HCA)


業務

HCA是美國最大的連鎖醫院營運商。截至2015年12月31日,旗下經營168家醫院,包括164家一般醫院、急性護理醫院;3家精神病醫院和1家復健醫院。此外,公司另有116家獨立外科中心,主要分布在美國20個州及英國等地。



(贊助連結)




同業比較


HCA營收規模大約是同業的2倍,且成長性更佳,另外由於營收規模相較同業更大,在投入鉅資購買各項醫療設備時,分攤到的固定成本也會比較低。

chart (5).png

由於會計原則變動,各家業者毛利率有忽上忽下的情形,但可以看出,不論採用何種會計原則,HCA毛利率相較同業明顯更高也更穩定。

chart (6).png

在營業利潤率的比較上,HCA走勢也比較穩定,費用控制得比同業好。

chart (7).png

HCA淨利率同樣呈現穩定走勢,受到業外損益的影響比起同業更低。

chart (8).png


用資產報酬率來衡量總資產運用的效益,HCA較同業更穩定且更高。

chart (9).png

優勢


  • 醫院產業屬資本密集產業,須持續花費鉅資更新醫療設備及聘用優秀醫師看診,因此有一定進入門檻。
  • HCA相較同業營收規模更大,分攤到的固定成本低,可以提供比同業更低成本,但高品質的服務。
  • HCA營收成長性比起同業明顯更佳。
  • 醫療產業較不受景氣榮枯影響,因為生病就是要看醫生,從下圖可看出美國醫院整體營收持續成長,即使是金融海嘯時期,也未受多大影響。



  • 由於醫療設備折舊高,HCA營運現金流量相當充沛,大約是淨利的2倍,也足以支付利息支出。


劣勢


  • HCA負債比非常高,目前HCA股東權益還是負的,也就是負債大於資產,長期負債占總資產比高達90%。高負債主因是2006年HCA和貝恩資本曾經斥資330億美金,通過槓桿收購私有化,因此負債嚴重。



  • HCA168家醫院中,有81家設在佛羅里達州和德州,佔據全部營收的47%,由於醫療產業受政府政策影響較大,因此兩州政府的政策走向可能影響HCA未來獲利。

未命名.png

機會

依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資料,美國老年人口在未來將持續增加,預計由2015年的4770萬人成長到2025年的6510萬人,年均成長率3.16%,由於老年人口是醫療支出最龐大的一群,對HCA來說有不錯的發展機會。


威脅


  • 醫療產業受政府政策影響大,目前HCA收入主要來源是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企業雇主提撥的保險費,而保險費的高低取決於與政府及保險業者的談判能力
  • 目前美國公立醫院10%,公益醫院80%,而營利性醫院僅佔10%, 因此美國醫院整體盈利水平被拉低,美國非營利性醫院稅前利潤率平均3.65%,營利性醫院平均稅前利潤率為9.27%​​,而HCA稅前利潤率為9.87%,略高於同業,若HCA不能持續提供低成本且高品質的服務,那就很可能會失去病人。


營收組成

HCA營收來源主要是各項保險費,Managed Care(55.2%) 是企業雇主提撥的健保,佔比超過一半,Medicare(21.8%) 是聯邦政府針對65歲以上及身心障礙者的健保,Medicaid(4.3%) 是州政府提供給低收入戶的健保。


營運指標


  • 醫院收入主要取決於病人數量及收費水平,Equivalent admissions是加權HCA旗下醫院及外科中心的病人數量,從2011年的2,595,900成長到2015年的3,122,700,年均成長率4.73%,Emergency room visits是前往急診室的病人數量,從2011年的6,143,500成長到2015年的8,050,200,年均成長率6.99%,同期HCA營收年均成長率為5.11%,與病人數量成長幅度大致相當。
  • Ocupancy是病床使用率,從2011年的53%提升到2015年的58%。
  • 醫院家數由2011年的163家成長到2015年的168家,外科中心從2011年的108家成長到2015年的116家。




庫藏股

  • HCA在2016Q1花6億2100萬美金買回890萬股股票,平均回購價約69.78元。
  • 目前公司還有大約17億美金可買回股票,若以股價80元計算,可買回2150萬股,流通股數最多可減少5%。
  • 若今年獲利持平,EPS約成長5.27%,若獲利成長5%,EPS約成長10.5%。
  • 目前本益比約14.5倍,預估今年本益比約13倍



按個讚,隨時追蹤最新文章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2016年F-慧洋(代號:2637)股東會心得




雖然目前資產配置以美股為主,但其實還是有少數幾檔台股,當作我愛台灣的表現(誤),而慧洋就是少數幾檔之一。

當初會注意到這檔,主要是因為社團上一位投資前輩熱情的分享,不然以慧洋的財務數據表現,一般應該是不會挑中這檔的,關於慧洋的詳細分析,可以看我在財報狗洞見討論區寫的這篇<F-慧洋(2637) - 國內最大船舶租賃龍頭>

(贊助連結)






簡言之,慧洋營業收入以租金為主,且由於旗下船舶均多為長期出租,故慧洋營運現金流量相較同業非常穩健,但以長約鎖定獲利,雖然在景氣低迷時可以獲得比同業更穩定的收入。相對地在未來景氣好轉時,也無法立即改為收取高額租金,因此未來散裝航運景氣好轉時,慧洋好轉的幅度也會比同業慢。

另外慧洋近年營收持續成長,主因在於「新船持續投入」,目前船隊規模已達公司規劃的100~120艘之間,因此可以預見慧洋未來將逐漸減少添購新船,而營收成長幅度也就會漸漸趨緩。

預期未來主要影響營收成長與否的因素會在「新船汰換舊船時換約的租金高低」以及「合約到期時視當時航運景氣所洽簽的租金高低」。

因此今天我在股東會上主要詢問兩個問題

1.過去慧洋營收持續成長,主因在於「新船持續投入」,因目前船隊規模已達公司規劃的100~120艘之間,請問未來營收如何保持成長?

A:船隊持續汰舊換新,新船毛利率更好,持續找出適合市場的船型,並在未來規劃跨足LPG船及油輪業務。

2.今年以來陸續傳出船商解約,請問解約金如何計算?可以COVER多久的租金收入?

A:理論上來說,解約金就是全部的未來租金收入,但實務上會視船商財務狀況,再與船商談判,如果船商就是繳不出來,那再高的解約金也是拿不到。

另外也有幾個股東有提出問題,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股東提出接班問題,而藍董事長說沒有傳給小孩的打算,小孩當股東就可以,公司經營要由專業的來,周遭許多朋友強迫小孩接班都失敗,因此公司沒有這樣的規劃。

整體來說,我覺得公司回答的都還OK,整個股東會過程也很愉快,特別是藍董事長言談非常幽默,提問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算是很有個人魅力的董事長,難怪會後有許多股東請藍董事長在年報上簽名!

關於股東會錄音,請參照下面連結,股東問答從44分10秒開始。

https://goo.gl/yn1Kod


按個讚,隨時追蹤最新文章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代號GOOG)

創辦歷程

Google是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在史丹佛大學就讀期間共同創辦的。(為何美國很多這種校園宅男創業的故事?!)

1995年, Sergey Brin在史丹佛大學就讀期間認識了Larry Page ,兩人對於資料探勘(Data mining)很感興趣,一直希望寫出一個完美的資料搜尋方式,來讓搜尋更快、更精準 。

1996年,兩人利用史丹佛大學宿舍主機,同時應用Sergey Brin所設計的資料探勘系統,設計出名為 BackRub 的搜尋引擎,也就是Google的原型。

隨著這項計劃持續發展,兩人決定休學,向Susan Wojcicki借來車庫持續發展Google(Susan後來成為Google高階副總裁,下次有人借車庫創業,一定要借阿!!!),之後隨者技術持續精進,Google成功成為全球最完美的搜尋引擎。

2015年8月,Larry Page宣布成立Alphabet控股公司,旗下最大一家子公司仍然是Google,但將許多還無法貢獻實績的部門(科技業就是要持續投資未來,Google許多科技現階段還無法普及,所以無法貢獻營收)從Google獨立出來成為子公司,以追求更好的管理效果。

(贊助連結)







使命


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曾說過:「完美的搜尋引擎必須確實理解使用者的意思,提供恰如所需的資訊。」

也就是搜尋引擎要像人類一樣,可以充分瞭解使用者的意思,例如當使用者在搜尋引擎輸入「勇士」時,Google能自動分辨使用者要找的是勇士隊最新季後賽戰績,而不是跑出勇士隊球員介紹。

直到今日,Google服務範圍雖不再侷限於搜尋,但是精神始終不變,為的就是為了讓每個使用者輕鬆找到所需資訊。


股權結構


2014年4月,為確保兩位共同創辦人可以擁有Google的實質控制權,Google將股票分割成A、B、C股。

A股每股代表1個投票權,代號為GOOGL。

B股每股代表10個投票權,並不在公開市場交易,Larry Page、Sergey Brin擁有絕大多數的B股,可控制超過一半的投票權,確保公司營運方針可與兩位創辦人目標相符。

C股沒有投票權,代號為GOOG。


業務


Google超過90%以上營收來自廣告收入,其中主要是透過Google網站而來(例如YouTube、Gmail,、Finance、Maps、Google Play等),亦有來自雲端服務及銷售Chromebook、Chromecast及Nexus裝置等的營收,但佔比不到10%,是一家名副其實的廣告公司。


優勢


目前全球超過10億支手機為android系統,因此可以確保每個手機都是用Gmail 、Chrome、Google Search、Youtube、Google Maps、Google Pay等服務,從而帶來充沛的廣告收入,估計Google搜尋引擎在手機的市佔率超過90%。

搜尋引擎是越多人使用,提供的資訊就越精準,越可以呈現出使用者真正希望看到的搜尋結果,因此搜尋引擎會呈現大者恆大的趨勢,目前Google搜尋引擎在各類終端裝置(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市佔率平均超過全球60%,其餘競爭者皆低於10%以下。


劣勢


Google超過9成營收來自廣告收入,雖然Google積極投資新領域,如AR擴增實境、無人駕駛車等多項領域,但目前為止尚未帶來明顯回報,近年來較為成功的收購是在2005年收購Android、2006年收購Youtube,事後來看Google的長遠眼光替股東帶來可觀的回報,也因此目前Google正在深耕的領域,在未來也可能開花結果,但必須耐心等待。


機會

由於身處科技業,Google必須不斷砸下重金研發及收購新項目,來確保競爭優勢可以持續,而在Google眾多研發項目等,未來比較有機會發展的可能有AR擴增實境及無人駕駛車


AR擴增實境


依據Digi-Capital研究,2016年將是VR/AR設備迎來爆發增長的一年,其中AR應用領域更大,影片、遊戲、廣告、電子商務、教育、醫療等領域都會得到顯著發展,預測AR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1200億美元。




Google認為AR將是一個比VR更大的市場,因為人們不會在公共場合戴VR頭盔(VR會將人們從現實隔離,進入虛擬世界,基於危險性考量,一般不會在公共場合戴),但AR則是虛擬與現實的混合,應用領域大的多,也比較沒有場合限制。

另外Google也認為VR中心在於人與人的互動,但這是Facebook的長處,而不是Google。

可參考<等待VR起飛的全球社群網站霸主-Facebook(代號FB)>

Google的核心優勢是「擁有一個極為精準的搜尋引擎,並持續努力學習和預測人們需要什麼資料」,因此最理想的終極目標就是「當使用者戴上AR設備時,只要輕輕揮動手指或看看周遭,就可以在現實世界跳出有用的訊息。」

例如最近更新的Google翻譯APP(台灣亦已推出,大家可以試試看,還蠻好玩的),其實就有幾分AR的味道,使用者只要照向想翻譯的語言,Google立即配合周遭環境,翻譯成使用者語言,從而提供即時的資訊。

目前Google已經在Magic Leap投資數百萬美元,但各項AR開發仍然處於保密狀態,或許這就像2005年時收購的Android,我們當時也不知道Google葫蘆裡賣什麼藥,但等後續的智慧型手機狂潮爆發,全世界才真正瞭解Google收購Android的理由。

無人駕駛汽車


除AR領域外,Google近期比較令人關注的領域在「無人駕駛車」的發展,而Google算是這領域的領先者,主要原因在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能領先的關鍵,不在汽車本身而是軟體



Google認為「無人駕駛汽車」成功的關鍵在於機器學習技術。在道路行駛過程中,「無人駕駛汽車」會以即時方式將周圍環境物體,套用到機器學習演算法做辨識,並和精密地圖系統疊加(如下圖的灰色區域),進而預測標識地圖上不同位置物體的下一步行動後(如下圖的粉紅色區塊),再以此來決定一條最佳行駛路徑(如下圖的綠色區域)



資料來源:iThome

機器學習指的是不依賴以規則為基礎的電腦程式運算,反而靠學習從大量資料中找出關聯性而訓練而成的一種演算法。機器學習和商業智慧(BI)最大不同,在於BI只能以現有資料來解讀,一旦遇到沒看過的資料便無法發揮決策作用,但機器學習則可經由訓練後,對於現存以外的資料來預測出結果。

由於駕駛開車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難以預料到的突發狀況,因此機器學習格外重要。並且得仰賴Google資料中心強大的雲端運算和資料分析能力才有辦法實現,據估計,Google無人駕駛汽車每秒可蒐集到的數據資料高達750Mb,而這需要仰賴即時的大數據分析,才能給機器最好的學習效果。

不論是機器學習、大資料分析,抑或是資料中心的雲端運算,這些都不是傳統汽車廠所擅長的,也因此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在未來有不錯的機會。


威脅


Facebook雖然是社交網站,但也是名副其實的廣告公司,因此許多領域正在與Google直接競爭,例如Facebook近期推出的影片直播功能就是一個明顯的威脅,該業務與Google旗下Youtube直接競爭,如果越來越多使用者捨棄Youtube,改為使用Facebook,廣告主自然也會捨棄Youtube,轉投Facebook懷抱。

近期Google在美國推出Youtube Red服務,未來預計會陸續在全球推出,標榜只要使用者每月付出一定費用,就可以提供無廣告的影片服務,並看到Youtube的原創內容,或許背後就代表Google看到Facebook影片功能的威脅, 因此改為訂閱服務收費,而不再以廣告點擊創造利潤,但改為訂閱服務收費,就代表與Netflix、Amazon的影片訂閱服務直接競爭,後續效應還要再觀察

另外在過去,許多使用者是透過Google搜尋想要購買的產品或服務,但隨者Facebook越來越多人使用,許多粉絲團或社團改為透過Facebook來行銷各類產品或服務,因此越來越多使用者跳過Google,直接到Facebook找尋想要的產品或服務,搶走不少Google網站的流量

而Amazon作為全球最大電子商務網站,也同樣搶走不少Google網站的流量,越來越多使用者跳過Google,直接在Amazon搜尋想買的東西,而不再透過Google搜尋

任何網路流量的減少都將影響Google的廣告收入,因為來訪流量減少,代表可能的點擊次數就會減少,而利潤就容易降低。



近期盈利追蹤


Google 2016年第一季營收比去年同期增加17%,若排除外匯影響為23%,主要是受惠使用手機搜索的數量仍維持增長,桌上型電腦及平版電腦維持緩步成長,Youtube廣告則維持強勁成長,營業利潤比去年同期增加20%

評價


最近幾年Google營收成長明顯趨緩,每年大約在20%左右,目前股價/自由現金流量比大約為28.2倍。




按個讚,隨時追蹤最新文章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五線譜投資術>讀後心得




<五線譜投資術>這本書是Allan、薛兆亨Tivo168三個人合寫的,前陣子得知Allan大忽然去世的噩耗,就下定決心這本書出刊一定要買一本,在我幾年前開始研究美股時,不只身邊沒人研究,連網路上的資源都不太多,而Allan大的網站就是少數提供美股資訊的網站,裡面藏的資料非常豐富,很值得每個投資人去挖寶。

http://allanlin998.blogspot.tw/

更重要的是Allan大非常熱心,幾次我留言提問,他都非常熱心回覆,可惜再也沒有機會認識本人了。

回到本書來,本書標題取的非常吸引人,不盯盤年賺20%,實在是非常大膽的標題,20%的績效已是股神的績效,若有如此「聖杯,何必費心努力研究投資呢?

(贊助連結)




但細讀本書,書中倡導的五線譜樂活通道都是經過實證研究的,也特別強調此法最適合用於指數型ETF,用於個股則必須再仔細分析公司營運情形。

因為書中的工具主要是為了看出這個價位均值回歸的機率有多少,而指數型ETF均值回歸的機率絕對比個股大的多,均值回歸用粗淺一點的方式說,就是股價回歸到合理價值,而個股也就是公司,非常容易因為某個因素從此失去價值,但指數型ETF因為同時持有多檔個股,自然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比0050更好的懶人投資,只要一檔ETF投資全世界」一文中,我認為VT是最好的懶人投資,因為VT分散持有全世界股票,只要地球不毀滅,VT走勢必然長期向上,是比0050更好更安全的首選。

我想只要再搭配本書提供的策略,績效會比單純定期定額買進好的多,也能達到本書希望讀者所達到的樂活投資不動心投資的境界。

在我生活周遭,其實許多朋友並不是不願意理財,而是沒有時間研究,因為他們也經常有自己的興趣專長,工作也非常忙碌,這本書相信可以幫助許多朋友輕鬆理財,並節省更多時間來作自己有興趣的事,以自己的方式來回饋社會。

按個讚,隨時追蹤最新文章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投資美股最常遇到的10個問題

前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為什麼要投資美股的10個理由」 ,這篇來分享「投資美股最常遇到的10個問題」

(贊助連結) 




1.英文我又看不懂,要怎麼買美股


英文是不是問題,要看投資什麼標的而定,如果投資的是指數型ETF,我認為英文門檻是零,如果投資的是大公司(如星巴克、麥當勞、好事多、Nike、迪士尼等),需要的英文門檻則稍高,大約國高中程度,一般情況下,這類全球性大公司,在生活周遭隨處可見,中文媒體也都會報導近況,比較不需要去看原文報導,而且營運模式也很穩定,追蹤的時間間隔可以拉長一些,如果投資的是中小型公司,需要的英文門檻就比較高了,必須很仔細的去看財報以及每季盈利發表會,來評估公司未來可能的發展情形,我自己一開始是用Google翻譯,看關鍵字瞭解大意,之後再回頭看原文,把看不懂的單字記下來,久而久之就會看得比較順。


2.海外券商倒閉了怎麼辦,會不會求償無門


常見的海外券商(如Firstrade、TD Ameritrade、Charles Schwab、Interactive Brokers等)都同時是美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SIPC)及金融業監管局(FINRA)的成員,必須受相關法規監督,投資人在券商的資產可因此獲得保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開的是複委託,其實海外卷商倒閉的風險不會消失,因為複委託是國內金融機構委託海外券商投資,反而多了國內金融機構倒閉的風險。


3.錢匯國外很可怕,會不會匯不見


國際匯款非常普遍,只要收款銀行的SWIFT碼正確,都可以正確無誤匯入券商戶頭,輸入錯誤只會退回原戶頭,損失手續費,但匯款金額不會不見,這裡就必須要說一下複委託的好處,雖然複委託手續費貴、可投資產品少、承擔了雙重倒閉風險,但是沒有任何匯款問題,用國內台幣帳戶或外幣帳戶可以立即進行交易,會節省許多時間。


4.投資美股資金門檻很高,我身上錢根本不夠投資


其實海外投資的門檻比許多人想的都要來的低,門檻可以分2部分來談,資金門檻及交易門檻,在資金門檻方面,美國許多券商最低開戶金額是0元,投資人可以在熟悉券商操作介面後,再決定要不要匯入資金投資,考量匯款手續費後,我認為至少匯1萬美金會比較划算(大約台幣30萬元,其實不會特別高),至於交易門檻方面,美股均是零股交易,無需如台股一般購買1000股,資金門檻大幅降低。


5.匯出去的資金要如何匯回來,匯回來會不會被課稅?


一般資金匯回流程均是填寫匯款單,然後簽名,即可匯回,目前個人基本所得+海外所得<=670萬免稅,部分券商(如Charles Schwab)也提供海外投資人VISA金融卡服務,投資人可以在台灣ATM領取美國券商帳戶資金,而無須負擔任何手續費,只要在台灣就可以領取美國帳戶資金。

6.美股開盤時間都在晚上睡覺時間,要怎麼看盤下單


美國券商提供永久有效單,不須像台股一樣要每天掛單,只要設好價位,當股價到達你設定的價位才會自動買進或賣出,掛好單就可以天天安心睡覺了。


7.投資台股都賺不到錢了,去美股怎麼賺的到錢


這的確是個問題,但賺不到錢是「投資方式」有問題,不是去「美股投資」有問題,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不論在什麼市場都可以賺到錢。


8.美股股利課稅那麼重,還是投資台股領股利比較好


買美股主要獲利在資本利得的成長,而不是股利的多寡,在買美股前,我會特別分析的是公司成長性,一般來說,只要殖利率高於2%我就不會考慮(以殖利率2%計算,扣稅30%,等於隱含2%*30%=0.6%的內扣費用率,再高我就覺得太貴了)我放棄領股利不代表我不喜歡領股利,我的股利以公司債的利息來代替,而利息收入不用課稅。(可參考空頭市場的避風港,如何挑選及交易公司債?)


9.美國公司離我生活好遙遠,我根本不敢投資


美國公司在生活周遭隨處可見(如Facebook、Google、可口可樂、嬌生、高露潔等),一開始投資標的可以先從生活周遭開始,之後投資觸角再逐漸放廣,可投資範圍會漸漸增加。


10.哪天如果發生意外,海外遺產會不會很難處理


如果開設的是海外券商,遺產稅依美國法令辦理,目前免稅額6萬美金(僅180萬台幣!),超過的採累進稅率,約15%~35%不等,最合法的方式就是使用定期壽險來作規劃,例如投資資產有100萬美元,稅率35%,繼承人只能拿到65萬美元,這時投資人就可以選擇購買35萬美元左右的定期壽險來補足,拿到理賠就可以先支付遺產稅而不愁沒有現金,但是必須先向家人說好相關規畫,另外資金規模夠大,交易頻率不頻繁或不想面對太多稅務問題的投資人其實可以考慮複委託,複委託稅務處理會相對比較容易。(可參考海外遺產如何處理?)

按個讚,隨時追蹤最新文章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為什麼要投資美股的10個理由

在本期5月份Money錢雜誌上,我跟各位朋友分享當初前進美股的理由是「與其買台股蘋果供應鏈,不如直接到美股買蘋果」,今天有朋友問我,難道沒有其他理由了嗎?





仔細想想,我投資美股也4年多了,其實應該可以再列出10個理由

(贊助連結)



1.美金由美國政府擔保,美國政府倒閉的機率遠比台灣政府倒閉的機率低。

2.美股上班時間沒開盤,所以可以專心上班,而午休時間就安心休息,不用緊張兮兮。

3.美股開盤時間差不多就是我們的睡覺時間,因此「被迫」無法短線殺進殺出,必須用長期眼光看投資。

4.美股不會每月公布營收,通常每季公布盈利1次,所以只好節省時間,「被迫」每3個月追蹤1次。

5.美國公司在生活周遭隨處可見,我們聽過的想必是大公司(如星巴克、麥當勞、好事多、Nike、迪士尼等),而小公司傳不進我們耳裡。

6.我們有能力觀察iphone買氣,但顯然沒能力去拆解iphone,看出哪個零組件比較好用。

7.即使沒時間研究個股,我們也可以只用一檔ETF投資全世界,來節省我們的寶貴時間。

(參考比0050更好的懶人投資,只要一檔ETF投資全世界)

8.既然買公司要買最強公司,那最好的選擇當然是在最強國家挑最強公司。

9.許多美國公司是超過百年企業(如3M、富國銀行、可口可樂等),經營團隊交接無數,因此不用煩惱接班問題。

10.美國公司股息扣稅30%,所以一般配息不多,而以庫藏股回饋股東,以美股平均殖利率僅2%計算,扣稅30%,等於2%*30%=0.6%,其實比很多基金費用率都要來的低。


按個讚,隨時追蹤最新文章